雖然「冷凍食品」帶來方便性,但是好不好吃才是許多消費者回購的重點!為此,許多業者費心研究如何減少冰晶的生成,才不會影響食物冷凍後的口感,市面上已出現自然解凍即可食用的產品,標榜能吃到不同於復熱後的風味。調理包五花八門,基本上你可以在超市的陳列架上找到所有你想吃的料理,但是,調理包是經過許多步驟處理過的「加工食品」,消費者在挑選時還是有幾點要注意!
冷凍調理包沒營養?
正解:良好的冷凍食品反而可以保存更多營養價值喔!
在過去消費者對於冷凍食品、冷凍調理包的印象不好,會認為內容成分鈉含量偏高,或是添加許多防腐劑與食品添加物。現今,許多食品產業都在努力滿足現今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這意味著食品產業正在創造大量的低熱量,低鈉食品,其中充滿了蔬菜,五穀和蛋白質的產品,讓我們一起來重新認識這冷凍調理包吧!
一般民眾在選購食材會希望最好是採買新鮮的,其次才會選擇冷凍的食品。但是你知道嗎?在某些情況下冷凍食品比新鮮食品還更具有營養價值。
中華食品安全協會(CFSA)的黃乃芸博士表示通常在水果或蔬菜成熟之前,農夫就會採摘新鮮蔬果,接著包裝、運輸和儲存到消費者會購買的地點。從採收到你家的餐桌的時間可能會用到幾天的時間,甚至超過一週,在這段過程中,食物就開始失去營養了。
實際上,新鮮食品通常在採摘後的三天內就會開始損失大部分營養,尤其是維生素和礦物質,因此選擇在地食品是最好的。至於冷凍調理食品是在高峰成熟時收穫的,並在數小時內迅速冷凍;美國的佐治亞大學研究營養價值當中比對新鮮和冷凍食品在購買 5 天後的營養價值差異,研究發現在購買當天,冷凍食品和新鮮食品在營養價值都是相似的。但是在冰箱中放超過五天後,新鮮食品中的維生素 A,維生素 C 和葉酸含量就會少於冷凍食品了。

冷凍調理包感覺會放很多防腐劑?
正解:購買前要先看食品標示,選購嚴格把關產品
在科技的進步下,你可以找到減少加工並接近自然狀態的健康選擇,購買前請閱讀食品標示,並注意任何不必要的防腐劑或添加劑。中華食品安全協會黃乃芸博士表示消費者購買時也可以認明 CFSA Clean label 純淨標章,「CFSA Clean Label」純淨標章代表食品中不含有會影響健康的物質,驗證主要有四大原則:減少或刪除過多的添加物、簡單配方、簡單加工製程、資訊透明。
想要通過純浄標章的「11 大管制食品添加物」驗證,除了產品的成分必須天然、單純外,製程也需要盡量簡化,所有的添加物都必須標示清楚,透過這樣嚴格的檢驗條件,讓消費者能吃得更安心!

黃乃芸博士表示挑選冷凍調理食品要看食品標示,可以注意產品資訊是否易讀,資訊是否透明清楚。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五章第二十二條,食品及食品原料之容器或外包裝,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明顯標示下列事項:
1. 品名。
2. 內容物名稱。
3. 淨重、容量或數量。
4. 食品添加物名稱。
5. 製造廠商或國內負責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
6. 原產地(國)。
7. 有效日期。
8. 營養標示。
9. 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
10.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事項。

常吃冷凍調理包對身體不好?
正解:關鍵不在冷凍,而是要遠離過多化學添加物的各種食物
如果食物在冷凍前是健康的,那麼在大多數情況下,冷凍後也會是健康的。同理,如果一道菜在進入低溫冷凍之前就裝滿了鈉、反式脂肪和添加的糖,那麼當你將其從微波爐中取出時,這些成分仍會存在。
現在很多『加工食品』都使用了大量的添加物,其中,不乏有些便當還含了 2、30 種的添加物。添加物可分為兩大類;一種用化學合成方式製成,即所謂的合成添加物;另一種則是從自然界的植物、海藻、昆蟲、細菌、礦物當中抽取出特殊成份而製成,這種是天然添加物。當中,危險性較高的是合成添加物。原因來自於出處、化學結構,而隨後在動物身上的實驗結果也可以證明。
由於這些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很多在人體中無法被消化、分解。因此它們原封不動地被腸道吸收、成為進入血管裡的「異物」、不斷在人體內循環。那就是讓我們相當擔心的壞影響。
民眾購買任何加工食品時,都要檢查「產品標示」是否符合法規規定,也要將添加物成分看仔細!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只要是含有基因改造的食品原料,外包裝都必須標示清楚,保障消費者「知」的權利。
長期吃添加物過多的『加工食品』可能導致各種慢性病,包括肥胖、高血壓、癌症等,最常見的就是零食洋芋片、冰淇淋、加工肉品、微波飯菜、碳酸飲料、餅乾、等等,反而不是冷凍調理包喔!

冷凍調理包都有放冷凍庫,過期還可以吃?
正解:沒錯!只要沒退過冰!
所謂的冷凍食物,就是食物在低溫貯存,過期仍是能吃。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說明,若是食物都保持在 -18°C 以下儲存,食物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冷凍到 -18°C 會使食物中存在的任何微生物(細菌、酵母菌和黴菌)失活。冷凍可以防止食物變質和微生物的增長。但是,一旦解凍,這些微生物就會再次活躍起來。
因此為了你的健康著想把食物徹底煮熟才是關鍵,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DA) 的資料,一般的細菌、寄生蟲及微生物,於攝氏 75°C,便能完全消滅。所以,只要食物的中心位置能夠到達 75°C,該食物可以理解為完全煮熟。
但其實,75°C 的定義是「細菌立刻消滅」的溫度,根據 U.S DA 的報告,溫度超過攝氏約 55 - 60°C 開始,細菌及寄生蟲亦會開始死亡,只是需要用的時間較長。而所謂低溫慢煮,就是利用這個既能殺菌,但又能保持食物中蛋白質質素的溫度,以時間來控制理想的食物質感。
當然,我們還是要強調開封的食物就儘速在賞味期內吃完,尤其如果你已經把它退冰過。所以大袋的冷凍食品,建議第一次打開後你就可盡快進行分裝,每次只要拿一次要吃的份量出來即可。
聽說微波食物比較不健康、容易致癌,是真的嗎?
正解:沒這回事!
便利商店興起,帶動香噴噴的微波食品,微波爐是生活厲害的小幫手,還能幫你把剩菜剩飯方便加熱,但網路上充斥著微波爐危險、致癌的訊息,是真的嗎?首先我們必須先明白微波爐的加熱原理。
微波爐的磁控管打出微波,在爐內形成一個電場,讓帶著正電與負電的水分子,以每秒 24.5 億次的頻率不停旋轉震動,這個摩擦産生了熱源。所以,微波爐不是會致癌的輻射,它的頻率也不足以破壞分子鏈,也不會破壞原子結構,如果説是「不健康」,大概就是在消費者錯誤使用下所造成的燙傷。當然,還有正確的使用常識,不可以放進微波爐的材質千萬別放。
使用微波爐的時候,離多遠才安全?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建議為 50 公分,至於學理上的安全距離則為 5 公分。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3765-90 規定一個微波爐的整個產品壽命中,在距離微波爐表面 50mm 內的最大洩漏處(通常是爐門封條),微波洩漏量不得超過 50W/m²。這個數值已經遠低於已知會產生危害的標準。
5 點微波爐使用訣竅,讓食物更好吃
1. 一般素菜以中火或大火加熱 2 - 3 分鐘,肉類 3 分鐘左右。
2. 冰凍食物加熱時間要稍微久點,約 4 - 5 分鐘。
3. 微波爐加熱的食物溫度極高,容易蒸發水分,烹調時宜覆蓋耐熱保鮮膜或耐溫玻璃蓋來保持水分。(一般保鮮膜不行喔!)
4. 湯類加熱時,經常內部溫度很高,表面還不夠熱。所以湯類最好不要一次性熱到位,以免湯汁四濺。而應該分兩次加熱,中途攪拌一下,能熱得更快更均勻。
5. 使用微波加熱黏稠度高或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建議採漸進式加熱,不要一次到位,每加熱 30 秒、1 分鐘拌勻一下,避免瞬間高溫,造成突沸四濺、燒焦,也能讓食物受熱更均勻,避免過度加熱。

再多看一點|黃博士的知識加油站
看看冷凍調理包是怎麼製作的?原理是甚麼?
在一般的許多餐廳中,食材經截切、預煮、預炸、預蒸等低度調理後,在上餐階段只要簡易加熱,便可快速上餐給客人。其實冷凍調理包生產的道理也一樣,只是利用急速凍結技術將風味凍結,並將最後上桌前加熱的工作由消費者使用微波爐完成。
急速冷凍技術(Individually Quick Frozen,簡稱 IQF)」,是將產品通過一條連續式的冷風隧道,在 30 分鐘內將溫度從 10℃ 降至 -15℃,再放入冷凍庫,另一種常見的急速冷卻方法,「凍庫冷卻」,將包裝好產品置入大型冷凍庫,在 4 個小時將產品降溫降至 -30℃。
製作過程橫跨兩個溫度帶,快速冷凍是重點!
冷凍、冷藏調理的降溫速度非常重要,食品藥物管理署的《低溫食品物流業者衛生安全宣導手冊》說明,7℃~60℃ 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而 16~49℃ 的溫層更會快速滋長、產生細菌毒素,因此食材在加熱烹調後,快速降溫、通過此段溫帶便能控制微生物的生長,此降溫技術也是調理食品生產線中確保食品安全最關鍵的重點。
在產品降溫的過程中,通過 7℃~60℃ 的危險溫度帶後,另一段會影響產品品質的溫度帶稱為「最大冰晶生成帶」,溫度落在 0~-5℃ 之間。這是因為食物中水的冷凍曲線因含有其他物質,會在 0~-5℃ 之間時緩慢凍結成冰晶,不像純水在變成冰塊時,會在 0℃ 維持一段時間。若降溫通過「最大冰晶生成帶」的時間超過 30 分鐘,會使得食物中產生較大的冰晶,容易刺破組織細胞,使細胞液如牛排流出的紅色汁液般,在解凍後流失,會破壞了食材的質地,導致口感不佳。
美國雞肉也是在同樣的情況下生産,活雞進入美國雞肉屠宰埸時,已經生產排程好是供美國國內市場的冷藏,還是要供應作凍結肉,冷凍肉在屠宰後 4 小時內以超低溫急速冷凍法,快速通過 0- -5°C 的最大冰晶生成帶,將肉的水分及營養鎖在雞肉中,讓雞肉口感軟嫩多汁。這些水産和肉品,從生產、倉儲、運送、販賣到出口,到消費者的餐桌,都維持在低溫鏈中。好吃的花椰菜米也是這樣生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