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NEWS 文章
疫後發現不少人提早進入肌少症!別再躺平了!這樣做,找回你的活力&肌力!
- 巴 小編
- 2023-06-26 21:00
過了3年疫情,醫師發現不少民眾肌力流失了,明明關節照X光沒問題,但為什麼連跨個浴缸都覺得困難呢?更要小心的是,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已流失肌力卻不自知,到底要如何自我檢測?要如何留住肌力?就讓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王凱平醫師告訴你。
醫師來找碴,這次要找的碴是,肌力流失速度比實際年齡還快!你的生活哪兒出了錯?!
醫師發現國人在疫情期間的運動表現還蠻極端的,概分為兩類,一類是很積極運動,趁疫情多出來的時間,設定運動要達到的目標,比如有人解封後要帶孫子去迪士尼樂園玩,原本走路要拿拐杖的,認真練習後就不用借助拐杖了。但相反的另一類人,因為疫情不敢外出做運動,在家變成沙發馬鈴薯,不僅體重增加,肌力也退化。

迷思1:發現疫情期間欠運動,現在卯起來猛做訓練!
王凱平醫師:要先減量再增量,持之以恆是關鍵。
如果平常沒有養成運動習慣,生活要進入運動模式一定要從輕量化的運動逐漸適應,才不會造成膝關節磨損,影響到關節健康。採取漸進式增加運動強度才是正確的方式,最好先諮詢專業人士,以避免運動傷害。
即使是年輕人,也不要一開始就過度逼迫自己,以前一次可做200下伏地挺身、舉重100公斤,現在也要硬逼自己,揠苗助長的結果會得到反效果。想找回當年勇首先要先減量運動,然後找到你喜歡的運動,持續且漸漸增量。

[練肌力撇步]
快上慢下抬腿運動:肌力強化最簡單的就是練大腿內側《股四頭肌》。
大腿要抬高到90度水平。
快上慢下:快快抬起、慢慢放下。能多慢就多慢。放下的時候腳尖往上勾。
進階版→做得到的話,腳尖再稍微往外45度。
貼牆深蹲:不必強求蹲到90度,依照自己受得了的高度即可;重點是漸漸訓練拉長深蹲時間。

迷思2:運動傷害不是病,去復健就好了,又不是運動員幹嘛看運動醫學科!?
王凱平醫師:民眾可能對運動醫學科比較陌生,建議多多了解,幫你找出東痠西痛的原因,陪你邁開步伐大步前進。
運動醫學科和復健科的差別?民眾分不清楚什麼狀況該找誰!簡單說,運動醫學科醫師比較著重在診斷和侵入性的處置,物理治療師則著重在運動的訓練和復健指導。你想看哪一科其實都可以,兩科也會轉介病患,彼此是一個合作的生態。
如果嚴重疼痛或是不知道自己的狀況,可以先到運動醫學科就醫,等到狀況緩解,醫師就會轉介你去復健科持續治療;至於慢性的痠痛則可以直接找物理治療師,當物理治療師認為民眾需要進一步檢查或針劑藥物的治療,也會轉到運動醫學科或骨科。

迷思3:我不想一直吃西藥,所以我痠痛或運動受傷都是去看中醫和推拿!
王凱平醫師:中西醫學整合相輔相成。
運動醫學科有先進的儀器能做精密的檢查與治療,找出痛點的真正原因。目前無論是針對肌腱或是很小條的神經,超音波導引注射都可以處理得相當精準;在西醫處理完成,後續輔以中醫針灸止痛,病患的接受度很高。針灸在止痛、肌肉放鬆及沾黏這三方面都有不錯的效果,已經過科學驗證。
肌肉骨骼領域非常適合中醫介入研究,中西醫學整合對運動醫學來說是加分的。目前中醫治療在運動醫學已蠻普遍,尤其是運動傷害慢性的狀況,中西相輔相成效果更好。

關於聯新醫院運動醫學科:
運動醫學科是一個積極且前瞻的專科,整合復健科、中醫科、骨科等主治醫師診治運動傷害與疾病,更涵蓋了家庭醫學科、腎臟內科、心臟內科專長等醫師,期盼運動醫學不僅止於疾病治療,更是預防醫學發展重要關鍵,透過運動醫學專科檢查,評估運動風險以提供病人適合之運動建議,鼓勵病患主動透過運動創造醫學效益,改變傳統被動醫療模式,達到減少用藥、注射與手術等新型態醫療,以達疾病治療、運動傷害預防或避免傷害復發等多重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