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急診當門診濫用!談談台灣急診室怪象

第四波疫情又讓急診室爆滿!24小時待命的急診室是救命用的,千萬別把急診當門診濫用!也不是隨便人就可以佔據急診室的床。如何改善民眾認知讓急診室醫師的熱血得以持續?以下專訪聯新國際醫院副院長賈蔚醫師,跟我們談談多年的急診室經驗。

醫師來找碴,這次要找的碴是看急診想圖方便和不願排門診,毋湯喔

Q:我們跑醫藥線的,都知道急診科醫師是超人,但有些民眾會覺得急診科醫師比較兩光,沒有門診專科醫師專業,這是誤解嗎?

賈蔚醫師:醫學專科的訓練分兩類,一類是縱向訓練,比如心臟內科胸腔內科腦神經等,我把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一個系統或一個器官上,從最淺到最難,不斷精進就變成這類的專科醫師。

另外有兩個專科則是橫向訓練,一個是「家庭醫學科」。另一個則是「急診醫學科」,所謂的『橫』,就是又廣又深。家醫科從健康促進預防保健開始,包含生理、心理、家族遺傳等等,必須有各科橫向訓練,才能正確轉診民眾到適合的專科醫師門診。

至於急診科的訓練,重點是病患在危急的時候,無論症狀典型或不典型,都要在第一時間先將他的病情穩住,因此急診醫師必須具備比其他科別更好的偵測能力、更高的敏感度。

反應能力快、診斷速度快是急診科醫師必備的,接著急診醫師會在穩定病情後,幫你安排會診哪些科,有點像是患者的「醫療委任代理人」。也就是說,急診科醫師必須在症狀上抽絲剝繭,並運用專業知識與經驗,讓民眾後續得到適切的專科治療。

談談台灣急診室怪象Q1

Q:這樣聽起來,急診科醫師還真是十八般武藝都要學,蠻難的嗎?

賈蔚醫師:難的其實不是治療疾病,而是醫「人」!

在急診科通常不只是醫病,還要醫人!患者著進來,急診醫師讓患者出去,他下個動作卻是要去投訴醫師,理由可能是:讓我等太久、說話不尊重我、態度不好之類的,我們也很清楚身體不舒服的人需要更多關照、心靈可能也有創傷,但是坦白講,台灣的急診室環境太吵、太急雜,醫師也太忙,我們把99%的精力花在上,剩下的1%呢?休息一下,為病患禱告。

談談台灣急診室怪象Q2

台灣急診室3個怪象

急診室就是一個和「時間」與「精力」賽跑的地方,沒有影集裡面的風花雪月,醫師們能有擠出來的時間也只想休息一下,但卻有人喜歡三天兩頭跑急診,不僅浪費了健保資源,也有可能排擠到其他真正有需要者。買蔚醫師歸納了以下3個急診室怪現象:

急診室怪象1:白天上班沒空看醫生,晚上把急診當門診

顧名思義急診室是救急的地方,是搶救人命的地方,有一定的SOP,不能因為每個人對『急』的定義不一樣而亂了套。急診室的第一關-受過專業訓練的護理師會根據病患狀況做檢傷分類,並為患者戴上手環,依照輕重安排給醫師處置,以即時搶救重症病患生命為優先,而非先來先看喔!

台灣的檢傷分類』共分為五級,你是哪一級,看手環就知道。

臺灣急診檢傷與急迫度分級量表-衛福部

第五級其實可以到住家附近診所就診即可。但如果遇到假日或診所沒開時,患者要在急診室等,醫師一定也會幫患者處理,只是必須視當時急診室狀況而定。

五級患者等上兩小時都還是合理的,沒有病床躺也是合理的,所以不要以為看急診比較快,急不等於快,大家要互相體諒。

別把急診當門診濫用!談談台灣急診室怪象 4

急診室怪象2:反正有保險給付、不用急診也硬要掛急診

為了個人方便或一心求快,小至拆線、大至要求醫師做電腦斷層等檢查,其實都浪費了急診資源。儘管衛福部已將急診的費用往上調,但部分民眾認為他有很多保險沒差,硬是要拗急診醫師讓他現在就去做檢查,只因他不想等。

其實急診排檢有很嚴格的規範,你的插隊可能排擠到另一個真正危急需要檢查的人,也可能害醫師被醫院檢討或處分,大家一定要珍惜健保資源。

提醒民眾到急診室必須要有以下的認知:

第一,在急診室不能安排非緊急的檢查,此外相關藥物也是要在門診檢查看報告後,由門診醫師開立處方籤。

第二,急診室醫師是不能開慢性處方的,所以不要再問醫師,為什麼不順便讓你拿慢箋的藥了。

醫師來找碴-談談台灣急診室怪象2

急診室怪象3:急診醫師與護理師遭毆打

雖然醫療暴力近幾年在各界關注下已有改善,然除了黑道與尋仇等事件的危險性,一群家屬的言語暴力對醫師也是疲勞轟炸。一個病患可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阿公、阿嬤、兒子、女兒……,一人一嘴如同在菜市場一樣,雖然可以體諒大家都很急,但急診醫師面對疾病,需要臨危不亂;面對家屬,需要更高的修行。

醫師來找碴-談談台灣急診室怪象3

賈蔚醫師最後語重心長的告訴每位國民,培養一位急診醫師真的不容易,台灣的健保資源很寶貴,大家真的要好好珍惜!

聯新國際醫院副院長賈蔚醫師_T1A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