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DY 體面雜誌
- 2015-08-01 18:21
- 夏道緣、林孟慧、江彧琳
- 方宇、鄧雅蘭
還記得 2013 年到聖露西亞舉辦健康減重比賽,有「台灣鄭多燕」之稱的鄧雅蘭嗎?回台不到一年,閒不下來的她, 環島演講分享海外志工點滴,如今已達 100 場
付出專業‧收穫滿滿
兩年前,鄧雅蘭成為國合會的公共衛生志工,隻身前往邦交國聖露西亞,推動運動工作坊及健康減重比賽,宣導 慢性疾病防治,成效斐然,甚至馬英九總統出訪該國時,也特別前來視察與鼓勵。700 多個日子裡,她深入當地 社區,走訪每家每戶,這位老奶奶口中的 Joanna,是社區健康的守護者,是大家疼惜的女子。
在另一個海島找自己
一個人在陌生遙遠的國度,卸下熱情、使命、專業之外,鄧雅蘭不諱言思鄉、寂寞同樣困擾著她,好多個夜裡, 她一人 著棉被大哭,承認自己是敏感又愛哭的人,「其實我不勇敢,在聖露西亞的第一年幾乎天天哭」,周圍 沒有朋友或休閒娛樂可以抒發排解,又不能接受自己的軟弱,內心的苦痛可說是與日俱增。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想到自己的個案,「為何我能同理我接觸的個案,但卻不能同理自己?並接受自己的情緒?」 一念之間,鄧雅蘭開始能同理自己,告訴自己沒有人應該要絕對的勇敢,她就是她,在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之後, 終於得到了釋放,也讓自己的生命更淬煉成熟。她的 Facebook 的標題「在另一個海島找自己」,「不僅僅是同理 別人,也要懂得同理自己」,正是她成長足跡的紀錄與分享。

雅蘭觀點|同情心還是同理心?
常聽到很多人參與志願服務,強調是一種帶著愛心的旅行,鄧雅蘭反倒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這種訴求恐怕是英雄主義的作祟,「同情心」即弱化了受助者。服務不應是上對下的關係,她呼籲用「同理心」來看待服務對象,平等的對待才能帶來對文化與對人的尊重。
做自信的自己
在學會同理自己以後,鄧雅蘭認識了不一樣的自己,也對自己更有自信。她觀察到台灣人的自信需要建立在某些條件之下,她認為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了解自己之後,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不必害怕不同,毋須否定別人,就能展現自信。

雅蘭觀點|相似的小島不一樣的自己
聖露西亞島形狀很像縮小版的台灣,但當地人的文化和個性與台灣人截然不同,島上的生活水平雖然不如台灣優渥,但他們卻活得很有自信。雅蘭回憶起來掩不住笑,她覺得這份自信正是她在當地推動減肥運動遇到最大的困難。社會上普遍認為胖很性感,這種正面思考和台灣文化著實差異很大,也讓她不斷思考修正溝通的方式。
雅蘭觀點|台灣慢性病預防觀念待加強
跑遍百場分享之後,鄧雅蘭深刻發現台灣民眾慢性病預防觀念不足,往往直到自己或親戚生病時,才想要了解病因及如何治療,但其實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預防疾病發生。至於減重,台灣人也存有不少錯誤的觀念,雅蘭注意到大家都想快速減肥,而且不求甚解,以為少吃一兩餐正餐就能減重,卻在宵夜放縱自己,又不運動……正確的吃、吃對食物才是關鍵。

結束是另一個起點
兩年多的海外服務經驗,讓雅蘭累積了許多心得,特別是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抽離原來熟悉的文化,才能看清原來支配自己的價值與兩者的差異。這看似接近的兩個海島--台灣與聖露西亞,有著相似的輪廓、海島型的氣候、多山的地形、曾經受到殖民的文化……但是文化、價值、疾病防治等,有著不同的觀點,是她經過文化的衝擊之後所思考的心得,不光只是分享崇高的服務熱情、個人的志工和旅遊的生活經驗,因此,她立下了100場演講的目標,就是她返國後的首要工作。

環島開講‧溝通無限
「想分享的太多,那就演講吧!」雅蘭本著分享的初衷,在Facebook上公告了歡迎邀約的訊息,邀請她的對象非常多元,從7歲到70歲,國小、國高中、社區大學都有,連監獄都去了幾次,不只是分享志工服務經驗、服務態度,包括文化比較、價值省思,推廣公共衛生、減重運動……每一個部份都有她獨到的觀點。
雅蘭觀點|成功由自己定義,回首所擇終不悔
相較於鄧雅蘭同齡的同學朋友,多已進入職場打拼幾年,成為有車有房的階級,也有嫁作人婦生育子女,而她自結束兩年海外服務、巡台百場演講後,才將要進入新的起點。問起她是否後悔她的選擇,她肯定地回答「不會」!成功的定義由她詮釋,不必羨慕他人,不必滿足世界價值,雅蘭清楚自己所擁有的這些經歷,是她所企求的,一切就值得了。
「在台灣的各個角落,有許多有愛心的人,默默地付出著。」鄧雅蘭細數著這一百場演講的回饋,她一步一腳印和這片土地上不同的族群對象接觸,深入了解台灣這塊土地及這塊土地的人,她對自己許下繼續到台灣各地服務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