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除了顧好免疫力,還要加強「體液循環」,這 5 招一定要做

一般我們知道血液循環、淋巴循環,但比較不了解體液循環;中醫的體液和西醫的理論不相同,我在《防疫救命秘笈:防治新冠肺炎(COVID-19)等病毒性傳染病教戰守則》書中有提到體液循環的重要性,這裡再跟大家說說如何從生活中做起,在日常生活的習慣養成中,就能促進體液循環。

中醫藥科學中所談的「體液」是極精妙的廣大的內容,不是一般所知的血液與淋巴液、或細胞內外液。

所謂的「體液」統括有「氣、血、營、衛、津、液、水、痰、飲、營分、血分、氣分、衛分」。

體液循環對人們的重要性

光以一般俗稱的口水,在中醫也分成「痰、唾、津、液、涎」。其中,「痰」亦分成粘稠狀白色的如勾芡般;粘稠狀而黃色的如生蠔般;微有小小粘性,但形成泡沫的,如小孩玩的吹的肥皂泡般;以及完全水狀的,沒有粘性的自己溢出的水份;而久咳之後,氣管黏膜破損的帶血絲、或血水、或痰血相混粘成一塊的,以及全部是血的,各有不同的病理與生理,中醫治法、用藥皆不同。

在「COVID-19」的病人身上,會導致死亡的「痰」是咳不出的,是在肺泡中,由肺底葉先沉澱粘液,慢慢積累,就像溺水而死的人,其水不是在氣管、或細支氣管,所以病人神智很清楚,可以講話,只是「吸短」,是呼吸越來越短、越來越淺,進入肺泡的粘性液體越滲越多,由底葉慢慢往肺尖添溺,讓人不知不覺的放棄呼吸。這種粘性液體的不斷滲入,只是「吸短」喘息抬肩,如鵝吃東西般的擺動頭頸與胸,這也是看來很清醒、卻可能突然死亡的原因。

這種肺部底葉開始慢慢或快速粘液的沉積於肺泡的感染,使用口內氣管插管或氣切 -- 人工呼吸器的方式,反而易將粘液更往肺底的肺泡壓擠堆積,因為口內或氣切的插管只作用於氣管,非肺泡,肺泡內的粘液必須靠藥物來稀釋,此種藥物亦非目前西藥所用的稀釋氣管粘液的方法,而呼吸治療的急症止喘西藥,同時也是「免疫抑制劑」,對各種「免疫風暴」所用的「類固醇」,不管口服或注射,或噴服所能奏效,反而抑制免疫之後,其粘液無法自我稀釋而沉積更快。

體液循環對人們的重要性

體液與病毒的距離

何種體液的人較會感染 COVID-19,是大家一直在問的,可是依目前的資訊,防疫專家們也只能「騎馬找馬」,一點一滴的蒐集發佈。如純以鼻竇腔的分泌物來談,何種鼻竇腔分泌物的人較會感染 COVID-19,我們可以很明確的指出,鼻竇腔光一天自鼻竇蒸發出的水份,至少有「1000 CC」,所以鼻竇腔過於滯留水份,或粘液,或過於乾燥而常結鼻粘屎痂,或鼻竇腔的粘屎痂常常產生而以手去摳挖的人,較易得 COVID-19。

同樣道理,氣管中的分泌物與鼻竇腔相同生理現象的人較易感染 COVID-19。或許有人會問喉頭與氣管不會有人用手去摳挖,但是平時常「喉中炙臠」,彷彿喉中有物,像痰、或像吃烤熟的肉,過燙吞下而燙到的感覺,或像含酸梅不小心將全梅或梅核吞下而刮傷喉頭食道的感覺一般的人,當然平素即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其氣管到肺泡間的通路上,生理健康自我代償功能較低下的人,就是優先受發感染 COVID-19 的對象。

體液與病毒的距離

維持健康的體液環境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口腔、喉頭、鼻竇腔,平時至少有 800 ~ 1000 種病毒存在其中,當我們的「體液」,不管是鼻竇腔、氣管、肺、胃、陰道、尿道、腸道、眼結膜 … 等的單層上皮細胞的環境不夠健康,適合這種病毒的培養與複製,沒幾分鐘就幾十百千萬倍的複製了,這就是為何有些人帶原但不發病的原因,有的人一接觸感染者所吐噴出的空氣就感染的。

所以要避免感染 COVID-19,必須二方面同時進行,一為不要老往外跑,到人多的地方去湊熱鬧,要戴有鏡片的眼鏡,儘量少戴隱形眼鏡;不要摳挖鼻孔,平時要常用清水洗鼻腔,保持鼻子內的乾淨,減少病毒的滯留;要多喝水份,保持喉頭、氣管,眼結膜、尿道、陰道黏膜、大腸黏膜的足夠濕潤與豐盈,不要太乾燥,也不要太過充血太大的稍一碰或咳就滲血;當然食物入胃時盡可能室溫就好,不要太熱燙,避免上消化道的燙、充血、潰瘍;尿的濃度不要太高,不要有尿道燒灼、刺疼感;陰道不要太乾澀與異常白帶或瘜肉、出血;大便保持適當的濕潤,不要太乾硬 … 是必須的。

但不要與感染者近距離接觸,不要常以髒手揉眼睛,不要亂與他人接吻,不要有異常性行為或性伴侶,包括肛交、口交在內,過著回復做為一個人的基本行為道德規範內的生活,淡泊寧靜的過著平凡的生活,自心、身、靈三方面的「精神內守」的修身。

不要老懷疑自己有病,想看病就往醫院跑,醫院診所是最髒的地方,不要心不安就跑去住院;不要無法過著「寧靜」「慎獨」的平靜生活,老往人多處鑽;不要怕尿尿就少喝水。

維持健康的體液環境

5 招打開體液循環的開關

Point 1. 多喝粘粘稠稠的各種水分

又有人或許會問「多喝水」一天到底要喝多少?我的標準答案是馬桶中的水與尿混合,最好是清清如水,頂多微微的淺黃。夏天至少進入口內的各種食物與水份,要 4000 ~ 6000 CC 以上(某些人不適合),尤其含膠質多的,粘粘稠稠的各種水分,蔬果、菜、肉、魚應多攝取,盡量讓血液粘稠度能稀釋,血栓能減少,尿的濃度能減低。

Point 2.「深呼吸」訓練

或許又有人要問,有什麼食療可以防治 COVID-19,我想在講食療之前,應先講「深呼吸」的訓練,此種深呼吸是要儘量吸,吸到肺部底葉有撐開的感覺,橫膈膜有像氣球吹開的感覺,會自我覺得好像完全吸滿後,空氣往「丹田」下沉的感覺,完全的擴胸,這就是中國傳統「道家」所謂深吸慢吐的「吐納」。

Point 3. 曬太陽

曬太陽是非常有效的提升全身健康的方法,尤其皮膚與呼吸道,每天太陽下走一小時以上。

Point 4. 攝取辛涼或辛溫食材

食物上,稍帶有中醫藥性中的「辛」即「揮發油」的食物,這種「辛」在中藥藥性中又有分別,有辛涼、辛溫、辛溫大熱、辛溫大熱有毒之不同的食材,必須依每人的體質來分別攝取。那又如何分別其體質需要呢?答案很簡單,只要您吃了那一種食材後會覺得通體舒暢就可以多吃這些食材;但也並非長期一直只吃同一行性的食材,仍需偶而同行性的食材要互相替換一下,否則長期同一食材長服久服亦易令人「一臟偏勝,暴斃而亡」。但我只建議大家攝取辛涼或辛溫的食材,如薄荷、紫蘇、九層塔,蔥與蒜頭、蒜白、蒜葉(莖)、咖哩、薑黃、菊花、桑葉、竹葉、蘿蔔、蘿蔔莖葉 … 的稍帶有辛香味(或辣)味的食材,但不要久煮,能生吃的儘量生吃。

Point 5. 葛根湯與黃連解毒湯

至於治療則為醫師的工作,藥物就不必在這兒開列了。如果真要有保健上的建議,可到中醫診所購買粉藥--葛根湯與黃連解毒湯適量同時飲用,男女老少皆可;但須考量個人體質與身體狀況,飲用前要先徵詢中醫師。

5 招打開體液循環的開關